从“十亿像素”到AR公益明信片  疫情之下 四川博物院的文化服务潜能 ...


疫情期间川博却选择了闭馆而不“打烊”。闭馆的53天里,川博充分利用网络和观众互动,带领观众云游博物馆,在线欣赏文物之美;


闭馆“不打烊” 疫情下的文化服务潜能

如何打破空间壁垒,让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成了博物馆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川博在闭馆期间选择通过官方微博展览文物互动、官方网站文物赏析、联合媒体录制临时展览专家导赏直播、推出文物赏析专题等多种线上观展方式,让公众足不出户就能线上观新展、欣赏文物之美。

官方微博上,川博通过开启“小川川逛展览”“小川川聊文物”等话题,每天推出精品馆藏文物,和观众互动,在线欣赏文物之美,发布青铜器、书画、画像砖、杂项等相关信息百余条,闭馆期间累计阅读量超过2500万人次(截至3月18日)。其中,“小川川逛展览”专题累计阅读量1.1亿,“小川川聊文物”专题累计阅读量7264.8万人次。此外,川博通过提取丰富的馆藏文物,结合“春节、元宵、立春”等节日节气制作相关海报,和观众一起分享文物故事,得到了观众的积极分享和互动。

通过加强媒体联系、录制展览专家导赏直播、线上文物专题赏析等方式,开展“春节168小时——小川川带你‘云观展’”。1月21日,“成都海关查获文物特展”开展就面临闭馆。川博当即联合电视台等媒体,录制展览直播节目,邀请策展人及文物专家做导赏,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博物馆最新的展览讯息,直播的阅读量接近200万人次。

1月29日起,川博参与录制的《国家宝藏》2020新春特别节目《“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在央视综艺频道(CCTV-3)循环播出,观众也可以登录川博的官方微信和微博查看节目背后文物“汉代七盘舞画像砖”的解读,并在官方微博专设“国家宝藏之如蜀家珍”板块查看,截至3月18日该话题的累计阅读量为1571.6万人次。


传统文化和新兴科技的结合 线上与线下互动

用科技展示文物之美,用温情互动连接公众。在疫情期间,川博充分利用自身馆藏资源,与科技平台合作,用“耳目一新”的方式将文物呈现在公众面前。同时,也逐步开展线下的活动,“见字如面,文物传情”——四川博物院AR公益明信片创意活动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的情感距离

2019年3月,川博曾联合谷歌艺术与文化平台举行在线展览——“OnceUponaTry”(“尝试,改变世界”)的全球发布。在线上展览中,川博呈现了延用千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相关文物,还为观众奉上了千年前的“成都造”——蜀锦等192件精品文物。其中,通过十亿像素的ArtCamera将川博馆藏的61件文物藏品,以前所未有的清晰细节呈现给全球的观众。

在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川博再次联合谷歌艺术与文化,共同呈现“身临其境博物馆”系列内容。当你离一件心爱的文物藏品足够近,近到可以看到细微的笔触和斑驳的纹理,甚至让你仿佛置身于其中,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川博馆藏的宋徽宗“腊梅双禽图”以特别的方式,给了观众不一样的体验。

而“见字如面,文物传情”活动,则是在此次疫情背景下专门推出的。当寒冬被逾越,夏花璀璨盛开。最美“逆行者”们,舍小家为大家奔赴一线;平凡的你我也主动减少不必要的聚会,为抗击疫情出一己之力。随着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生活正渐入正轨。不能见面的日子里,文字可以帮我们表达自己的思念、尊重与爱,那些千百年前的文物也能为我们传递感情。

这次公益活动中,川博利用AR技术,让文物“活化”,生动地展示在更多人的面前。只要用户打开手机,扫描明信片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由“战国牛鼠纹铜矛”演绎的一段动画。线下活动自5月12日正式开始,观众朋友都可以在川博前台限量(每人一张)免费领取AR公益明信片,写上一段贴心的话,盖上专属的“见字如面,文物传情”印戳,现场寄送。目前,该活动已走进了医院、学校、社区、消防等单位,参与群众近万人次。

摘自: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0年05 月26日

服务 SERVICE

全平台互联网解决方案

  • 全平台应用
  • 响应式网站
了解更多

微信

微信二维码

合作伙伴 PARTNERS

华三科技 重庆移通学院 影创科技 昌辉集团 雷科电气 中睿政和 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海娜国 猪八戒网 阿里云 腾讯云 七牛云 又拍云 新网 华三科技 重庆移通学院 影创科技 昌辉集团 雷科电气 中睿政和 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海娜国 猪八戒网 阿里云 腾讯云 七牛云 又拍云 新网

Loading